當年輕血液注入土地,會發生什么?
看看江蘇農墾崗埠農場“土味青年”的日常:
? 在智慧大棚里鉆研科技
? 給“鐵牛”插上智能翅膀
? 直播助力果蔬“云”銷售
……
在希望的田野上,這屆“新農人”讓泥土里長出了年輕DNA,土味在他們手里閃閃發光。在鄉間與時代的交匯處,他們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歸園田居”,感知、收獲青春的意義。
姜飛,“90后”,農機機械師:用科技“溫暖”土地,為農機裝“智慧大腦”
姜飛,1991年出生,農機機械師。從小在柴油機轟鳴聲中長大的他,本科畢業后放棄城市繁華,帶著一腔熱情回到家鄉。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姜飛已穿梭在農機庫房。夏耕時節,他帶領團隊調試衛星水平整平器,確保大田平整度誤差5厘米;秋收時分,他守在田間監測聯合收割機作業參數,將糧食損耗率降至1%以下。作為江蘇農墾首批“90后”農機師,他先后改造約翰迪爾收割機軸流滾筒、水稻田開溝器、參與農場玉米大豆機械式播種機改造項目、研制衛星水田平整器并申報實用新型專利等。他在6.4萬畝大田里搭建起農機數字管理平臺,用北斗導航系統為傳統農機裝上“智慧大腦”。
他的小情“蔬”>>
觸摸鋼鐵,方知創新之重。從手扶拖拉機到智能農機,變的不僅是機械形態,更是農業生產的基因重組。每當看到農機駕駛員們從抗拒到主動學習北斗導航操作,看到智慧平臺鄉親們手機查看作業數據,就感到所有努力都值得。農機管理不是冰冷的機械維護,而是用科技“溫暖”土地的藝術。那些沾滿油污的維修記錄本,那些調試到深夜的導航參數,都是我與現代農業的對話錄。未來,我要讓更多“鐵牛”插上智能翅膀,在鄉村振興的藍圖上,耕耘出屬于新時代農機人的詩行。
王斯達,“95后”,種植技術員:每一顆果實,都是我對這片土地的告白
王斯達,1995年出生,是崗埠農場高效農業示范園的工作人員,土生土長的農場人。研究生畢業后,他應聘回到家鄉,投身高效設施農業發展中來。在園區,他積極認真工作,邊學邊干,很快掌握百合花、菊花等種植技術和西紅柿、水果黃瓜的管理方式。他每天穿梭在農場的溫室大棚里,參與西紅柿品種篩選、種植工作,每天趴在大棚里記錄西紅柿生長情況,觀察長勢、土壤水分、pH值等,給各類作物拍攝視頻照片并記錄在農場的美好生活。
他的小情“蔬”>>
俯身泥土,方知耕耘之重。從育苗時的小心翼翼,到掛果期的日夜守候,每一顆西紅柿都傾注著我的心血。每天在大棚里忙活,看著西紅柿小秧苗長成掛滿果實的植株,我心里特別有成就感。每一顆果實,都是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這不僅是作物的生長,更是我與家鄉共同成長的印記。種植技術員這份工作,讓我將熱愛與責任融為一體,用雙手種出家鄉的甜蜜。未來,我愿繼續以熱忱為筆,書寫鄉村振興的美好篇章。
熊志強,“95后”,農技員:沃野中奔跑,寫下“田間日記”
熊志強,1998年出生,2023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碩士畢業后入職崗埠農場王衛生產區,擔任農技員一職。入職近兩年來,他懷揣著對農業的熱愛,參與管理各項農業生產工作,堅持深入田間地頭腳踏實地獲取第一手農業生產數據,他的“田間日記”記錄著各條田的地勢特點、不同品種的生長周期、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等。他積極關注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動態,對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進行試驗示范,讓“藏糧于技”成為現實。除了田間地頭,熊志強還常常奔波于倉庫、場面,嚴格監督好每一次藥劑化肥的出庫分發使用,保障農資分發和場面管理有條不紊、穩步推進。
他的小情“蔬”>>
四月的風掠過麥田,千萬株麥苗已挺起身姿,在青黃交織的葉鞘間抽出細長的穗頭,嫩綠色的花藥綴滿穗軸,正待一場溫柔的風拉開揚花的序幕。而我,就像這麥苗,在農場里茁壯成長。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增長才干。農技員是糧食安全的“護航者”,也是農業現代化的“推動者”;是連接科研與生產的“轉換器”,也是激活土地潛力的“催化劑”。我將繼續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良種、良法、良機在田間協同發力,為農場的豐收貢獻青春力量。
董雪漪,“00后”,農場直播主播:半年時間,電商“新兵”變達人
董雪漪,2000年出生,入職崗埠農場半年多。作為一名營銷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她是農場直播團隊里年齡最小的。為了做好直播,她經常深入生產基地一線進行直播互動,與技術員交流,了解作物生長情況,方便在線上進行講解。為了提升流量,她經常連夜加班寫策劃方案。很快,她適應了忙碌的節奏,統計銷售數據、打包發貨樣樣在行。抖音號自她接手以來,訂單量超1000單,許多客戶成了回頭客。
她的小情“蔬”>>
記得剛入職農場時,我的第一件工作內容是直播,對我來說最難忘的也是這個。第一次面對鏡頭時我的窘迫和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插話的沉默,就像突然卡殼的“播種機”。但現在,我越來越放松,獨自對著鏡頭侃侃而談3個小時也不算難事。這份成長不僅記錄著我的職業蛻變,更突顯著我對這片土地的熟稔和農場產品的認可與自信。這里沒有霓虹璀璨,但有風吹稻浪的韻律;沒有高樓林立,卻有四季更迭的詩意。未來,我希望繼續以新農人的身份,在這片熱土上播種熱情,用專業架起土地與消費者的信任橋梁,讓每一顆果蔬都承載著現代農業的誠意,書寫屬于自己的“歸園田居”。
風吹麥浪,青春正燃!
這是新農人與新時代的雙向奔赴,
更是寫給大地的滾燙“情書”。
中國江蘇網記者 宮燕敏 通訊員 徐衛
視頻剪輯:宮燕敏
素材支持:江蘇農墾崗埠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