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省農墾集團公司上午9點召開的關于開展2019年度江蘇農墾廣播、網絡“好新聞”、優秀專題片及微視頻評選活動視頻會議上,借助視頻會議平臺對參評作品進行評選和專家點評,淮海農場有限公司企劃宣傳部報送的《一支英雄的部隊》獲得專題片類一等獎。
今年以來,為“慶建國七十華誕 展墾區發展新貌”,淮海農場有限公司企劃宣傳部門圍繞主題,借助農場公司軍墾傳統文化這一江蘇農墾特色子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以歷史性的畫面回顧和健在老軍墾回憶錄的形式,再現農建四師萬名指戰員響應軍委主席毛澤東的號召,在黃海灘涂邊上,生產待命、建設農場,并取得豐功偉績的歷史。以期讓現在的農墾人認真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促進農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中,踐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始終圍繞農場公司中心工作,集聚精氣神,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大局。
以下部分是專題片《一支英雄的部隊》內容概述:
“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102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四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這是67年前,毛澤東向駐守在蘇北啟東、海門一帶擔任江海防任務的102師將士發布的《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
這是我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即將開始的前夕,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于1952年2月2日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102師等全國共15個師,奉毛澤東主席“屯墾戍邊,生產待命”的命令,從國防戰線轉入農業生產戰線。從此,農建四師在廢黃河以南、射陽河以北、通濟河以東、黃海以西50萬畝的荒草灘上,開墾荒地50萬畝,生產糧食棉花和畜禽產品,為農業集體化發揮示范帶頭作用。1952年5月22日,農建四師發起建場第一戰役。從此,揭開了江蘇大面積開發國土資源,發展農墾事業的序幕。
時光荏苒,67年光陰如水流過。在農建四師陳列館北墻上,2010年7月陳列館開館之時在農場征集的460多名老軍工照片墻上,當年,我們意氣風發的萬名將士,如今在農場健在的僅有200多人,目前在世年齡最大的98歲,最小的也已86歲。”
為尋覓那段“戰天斗地”的滄桑印記,謳歌那些老軍墾們“為了青春獻終身,為了終身獻兒孫”的奉獻精神,我們用紀實鏡頭還原當時那段場景,希望為存史、育人有所啟迪。
化河清:捐贈一頂軍帽、一付領章、一枚帽徽;陳玉明:捐獻一把軍號;崔如霞:捐獻一樽馬鞍;胡鐵成:捐贈一條皮帶;魏廣友:捐贈一條軍褲、一件黃雨披……這上百件陳舊的各類物件展品,靜靜地躺在農建四師暨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的櫥窗中,是該館第一部分“歷盡滄桑,屯墾戍邊”展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每一個來陳列館參觀的人,都會停下腳步駐足凝望,若有所思。
而這些物件的捐獻者,卻來自一個個老軍墾們的家庭,其中不凡有故去的將士。這些物件在陪伴了他們數十年光景后,將永遠地留在了這里,日日伴著江蘇墾區的勞動號子,替代他們銘記和講述那段艱苦的流金歲月……
1952年4月22日凌晨,9577名102師官兵揮師北上,每一個戰士向上:一支步槍、50發子彈、4枚手榴彈、一只背包、一個水壺、一個挎包、一袋干糧,他們負重20公斤左右,從江蘇海門三廠鎮出發。當地就有數千工人、農民夾道歡送,公路上空“熱烈歡送102師指戰員開赴生產戰線”的橫幅,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出征戰場,而是奔赴生產前線。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像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行軍隊伍在嘹亮的歌聲中分三路縱隊一路北上,前后延續20余華里,日行70-80華里,從那鏗鏘有力的歌聲中,就能體會到他們的腳步是多么地堅定。
幾天下來,許多同志腳底板布滿了水泡,有的戰士俏皮地說“我們是步兵師,這下成了炮(泡)兵師了。”但誰也沒叫一聲苦。一路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很多老戰士還為新戰士背背包、步槍、米袋。行軍宣傳工作也是做得有聲有色,說快板、寫標語,進行途中還鼓動著:“大個子,小老虎,一步跨上二尺五……”
行軍途中,他們多次冒雨行軍,時走時停,行程異常辛苦。等5月3日3點多鐘到達草埝鎮時又恰逢大雨,僅700戶人家的草埝鎮哪里能容納下這么多將士,有的群眾家里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這一夜,有的在鍋門口擠上三、四人;有的干脆背著老鄉,溜到草堆邊、屋檐下露宿,把雨披從頭到腳一蒙,呼呼大睡。
等到了5月9日,才順利抵達墾區所在的濱海縣蔡橋、五訊,射陽縣的鮑家墩,三岔一帶。行軍半月,行程千里,不但是給全體將士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意志和體力的磨煉,也為建設農場,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52年5月19日, 農建四師進入墾區后,除師團機關圍繞一些小村落駐扎外,大部隊都在野外安營扎寨,指戰員們在南起鹽城、北至八灘的100多公里的戰線上,擺下了戰場,形成了“百里連營”的奇觀。
“在黃海之濱建設農場,交通不便,運輸大量建設器材,難度較大;而且萬人武裝集團的吃、穿、住、行、用,帶來供給方面的困難就眾多,更不談是武裝部隊從作戰訓練轉到生產建設,其技術力量、生產經驗可想而知。”在建場初期就帶領士兵采購過物資、現已96歲的董太成老人說到興起,在輪椅上就比劃起來,“當地一首民謠所說:‘五岸六垛黃海邊,荒涼無人煙;青天蓋蘆花,一望無人家;嘴干想喝茶,咸水難靠牙;走路不小心,還會踩上地皮蛇’”。
各部隊按照上級指定的地點,鏟開一塊塊野草,每人一張半蘆席,一個班兩捆蘆柴,用柴把做梁柱,蘆席一圈當住所。當時戰士們以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編成快板詩唱了起來:“一把大鍬一桿槍,一張蘆席作營房,喝咸水、睡地床,這是我們的新戰場。”
“對他們考驗最大的首先是水的問題。早上,一些南方來的戰士們,起身蹲在草灘水溝旁洗臉刷牙,漱口水又咸又苦又澀,牙刷上不管擠上多少牙膏,毛巾上不管擦上多少肥皂,總是不起泡沫。有的戰士狠狠地把從海門新買的牙膏、肥皂,扔在草地上,不停地咕嚕著:真他媽的奸商,才搞‘三反、五反’還賣假貨坑人!有時,早晨洗好的衣服,晾曬在草地上,到了中午,黃軍裝上早起一層潔白晶亮的鹽霜。中午是干的,到了晚上又變潮了。我是本地人去102師當兵的,我懂,他們南方人哪里知道這是因為咸水的緣故呀!”回想起以前的趣事,董老像是玩童般地呵呵笑道說。
雖說他們參加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但有些困難實在不亞于真槍實彈。咸水,就是給他們的一種考驗。
為了保證戰役的快速推進,以團營連排班等為建制的“愛國勞動競賽、立功創模運動”,以及爭搶流動紅旗等競技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文工隊到工地慰問演出常態化,加強黨的領導,重視組織建設,利用雨天、冬季集中整訓和政治、國防教育等多條措施,為每一次戰役的開展,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在大支河扒河工地上,有個赫赫有名的“江大鍬”,挖的垡土有100斤左右,一個擔子一頭放兩塊,在場的戰士個個望而生畏,無人敢挑。當仇泉聽到這個消息后,也同樣撂下一句話,“他‘江大鍬’能挖得起,我仇泉就能挑得走!”戰士們知道他有這個能耐,紛紛給他打氣:“你去,你肯定挑得動!”于是,他大步流星地來到江希友所在的工地上應戰。“你不要逞能扭了腰。”江希友對他的到來不屑一顧,因為多少人已經敗下陣來。好一個仇泉,只見他望著裝著垡塊的筐,緊了緊褲腰帶,拽了拽擔繩,順手抹去扁擔上的塵土,一個馬步,400來斤的擔子穩穩地挑起來就走,這里,工地沸騰了。“好啊!‘江大鍬’遇上了‘仇大筐’!從此,“仇大筐”就代替了仇泉的名字。
“第一戰役”僅一個多月就勝利完成,(實際勞動29天,突擊開挖支河排水渠43.03萬立方米,搶蓋笆墻草頂營房601間,學校、醫院、馬棚、倉庫178間)終于搶在雨季來臨之前立住了足,并扎下了根。這次戰役共評出模范、功臣1005人。華東軍區陳毅司令員接到農建四師第一戰役勝利喜報后,十分欣喜,贊譽農建四師是“皇帝的氣魄(當家作主),‘叫花子’的干法(艱苦奮斗)”,華東軍政委員會兩次給予通報表揚,當時,中央電影制片廠專門來淮海農場拍攝了紀錄片。
等到了1953年7月7日農建四師發起建場“三大戰役”結束時,全師9100多名官兵,在一無淡水,二無蔬菜的情況下,以每人一把大鍬,一張半蘆席起家,僅用235天的時間,就完成水利土方 140多萬方,建設房屋1970多間,墾荒6萬畝,種植各類農作物10319畝。“這樣的速度,如果沒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艱苦奮斗、不怕困難、團結奮斗、無私奉獻’的‘淮海精神’,是不可能達到的。”仇泉含著熱淚這樣表述著:“1961年11月,農墾部姜齊賢副部長來我們農場視察時說:‘淮海農場在全國也是有名的。陳毅元帥很關心你們,常常向我問起淮海農場的情況。’”
“三大戰役”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條件下,邊規劃、邊設計、邊開墾、邊生產、邊建設,非此難以生根立足。“第三戰役”結束后,農場根據“因陋就簡,勤儉辦事,少花錢,多辦事,投資少,收效快”的建場方針,遂轉入“循序建場、穩步發展”大面積的生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