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鍬’一鍬能挖100斤,‘仇大筐’一擔能挑400斤,在那一窮二白的困苦條件下,他們用挑戰人體的極限,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生產競賽活動,給我們詮釋了什么是軍墾精神,什么叫無私奉獻!”9月12日下午,為配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來淮海進行大型文獻紀錄片《鐵軍魂》江蘇衛視攝制組的記者,在拍攝完紀實體裁片子后,走出農建四師陳列館時深情地說的一番話。

近年以來,為進一步拓展學習載體,增強紅色教育宣傳效果,發揮好農建四師暨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的功能,讓來陳列館參觀的黨員干部根植紅色信仰、牢記初心使命,不斷激發黨員干部的干事創業熱情,淮海農場有限公司在農建四師陳列館中,通過以有形的雕塑、珍貴的圖片、生動的文字、編排的文藝節目和軍工回憶錄專題片等眾多的形式,來“講好軍墾人物故事,傳承先輩們的墾荒精神”,再現當年軍墾將士守初心、踐使命的崢嶸歲月。
“還真得感謝這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給我帶來的機會,要是沒有今天這一次的紅色之旅,我還不知道在鹽城這塊土地上,還有一個淮海農場,還有這么一個能征善戰的農建四師。”來自鹽城建湖縣政府辦的王文華說,“陳列館中那些走過戰場,再進農場有血有肉的英雄將士,給我們發揚和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樹立了較好的榜樣。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把農建四師的精神帶回去,在奮斗中踐行新作為。”
“副師長李桂蓮時任359旅717團三營特派員因伏擊日軍身負重傷,當時王震旅長請白求恩大夫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為他做了手術,李桂蓮始終沒有喊疼。為此,白求恩盛贊他有鋼鐵般的意志。”自農建四師陳列館開館以來,先后擔任陳列館講解員的崔慧慧、王超男、徐瑩等3人,以接力棒的形式,聲情并茂地向來陳列館中參觀者講述著當年一個個先輩們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屯荒故事,將大家的思緒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難忘歲月,一個個英模的故事更是增強了陳列館中軍墾傳統文化的感染力。

以農建四師題材創作的《奮斗的音符》在2018年9月20日獲得江蘇農墾第二屆文藝匯演大賽原創類作品一等獎、語文類表演二等獎之后,至今連續八次參加農場公司及兄弟單位文藝匯演,正是其軍墾傳統文化的歷史和農建四師老一輩們的奮斗征程,大大增強了軍墾文化的影響力,贏得了農墾人的共鳴。
陳列館中播放的屯荒片《足跡》,廊廳上《戰冰河》《十二人抬橋》的黑板報。出版的《一支英雄的部隊》書籍和軍墾戰士回憶錄專題片,淮海大地報上連續刊載的《銘記歷史——講述這方水土這方人的故事》,活躍在淮海歷屆廣場文化節上軍墾戰士的文藝節目和即將出版的《搖籃》系列叢書,無不弘揚著淮海的軍墾文化,敘說著令人難忘而又激奮人心的歷史。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我們一定要傳承好軍墾先輩們的農四師精神,講好他們的屯荒故事,激勵更多的黨員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踐行新作為,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淮海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單祥忠說,“我們不但要做軍墾傳統文化的忠實踐行者,還要把軍墾先輩們的紅色故事大聲地講出來,說出去,激勵更多的淮海職工在建設農墾的道路上牢記使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