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省與德國開展現代農業合作規模最大的項目,“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秉承“共塑創新、筑夢未來”的合作發展理念,圍繞“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合作創新平臺、中德農機與農藝培訓中心平臺、中德合作機械化示范基地等“兩個平臺、一個基地”為新型載體,精確制定方案,穩步執行落實,全力以赴做好“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農業生產、培訓、示范、試驗等工作,把“中德農業示范園”打造成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與合作交流的平臺,碩果累累,成果豐碩。
——搭建國際平臺,拓展對外交流
“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項目在中德兩國農業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江蘇農墾和蘇墾農發的直接領導下,“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項目一期累計接待100余次中德各領域的領導與專家,成功組織專題研討會4次、“田間日”活動5次,召開項目指導委員會會議5次、赴德歐考察5次、新聞發布會5次,以及10多次大型宣傳推介活動,有力地提升了示范園社會影響力。今年,成功舉辦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第五屆“田間日”活動,向中外來賓集中展示階段成果,擴大園區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示范園劃分成50公頃試驗區與100公頃示范區,新增160公頃推廣區;試驗示范區加強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合作,實踐創新水旱輪作與試驗旱旱輪作,借助墾區項目資金100萬元,探索精準農業、智慧農業新模式;推廣區引進德國成套先進農機裝備資金800余萬元,建成160公頃“機農一體化”推廣基地,實現中德雙方互惠共贏,共謀發展新局面。
——創新培訓合作方式,搭建產、學、研新平臺
“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制定“理論實踐貫通、農機農藝融合、短中長期協同”的人才教育培訓機制,打造“雙元制”人才培訓基地。經過多輪洽商,在今年第十屆江蘇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江蘇省農墾現代農機戰略合作信息發布會上,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農業實用性人才培訓基地,實施新型職業員工培育工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明確農業領域的“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智”的工作思路。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與江蘇農林等高等院校及企業合作共建中德“雙元制”人才培訓基地,建立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雙元制”人才培訓機制,解決實用性人才緊缺、斷層嚴重等現實問題。目前,已累計舉辦專場培訓班50余次,培訓員工4000多人次;致力通過1至2年的配套建設,為全省乃至全國培養懂農機、愛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業人才;培養了大批基層一線生產管理人員,投入到黃海乃至江蘇農墾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黃海智慧和力量。
——建立“機農一體化”示范基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建立面積160公頃的中德“機農一體化”示范基地,探索采用先進的德國農機與農藝技術,并作適應性改良以創造適合本地自然生態條件的高效作物生產模式上,利用項目配套德歐農機,培養懂農機、精農藝的新型農業復合型人才,革新和完善現代農業生產管理體制機制,通過1至2年的試驗示范,使中德示范園區教育培訓工作有序開展,農機、農藝試驗示范推廣成效明顯,產業、技術、人才交流合作不斷延伸。此外,還聯合揚州大學農村水利研究院、行業標桿中天公司,積極探索實施“兩暗一明”(暗管灌水、暗管降漬、明渠排水),為墾區提高耕地利用率做好試點、積累經驗;為探索、形成并固化、推廣可復制的現代農業種植管理新模式,取得豐碩成果。
——搭建科研試驗平臺,實現合作互利共贏
“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多次對接張洪程院士、羅錫文院士工作站團隊,協同增加科研試驗資金、增派科研試驗力量、增強科研試驗技術,積極探究“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新模式,創新旱旱輪作與水旱輪作模式,實現千畝水稻旱整擺栽畝產1580斤,百畝小麥免耕直播畝產1265斤,百畝油菜畝產433斤的超高產紀錄。為大田生產先行引路、總結經驗、搞好服務。現代化、新技術、大農機為實現糧食增產、員工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搭建了國際化學習交流的平臺,為江蘇乃至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