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刊登反映東辛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聞報道,現摘要如下: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辛農場的農發東辛分公司農機總站,一排排插秧機、大型拖拉機整裝待發。東辛分公司總經理孫良和說,目前,東辛農機站擁有各類農機具2000余臺(套),農機總動力達8.6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程度高達95%,為糧食生產提供了裝備保障。不遠處的麥稻畝產2200斤的東辛高產示范田,有這些“機械俠”們的貢獻。這片高產示范田種植麥稻13萬畝,年產糧食15萬噸,小麥實現全程機械化,小麥復式播種機播種、機械施肥、機械植保率達100%。東辛農場只是農墾集團打造糧倉的一個縮影。去年,全國農墾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5%,農墾糧食平均單產達489公斤,農墾農業總產值實現3449.67億元。
農業部黨組成員楊紹品說,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需的。農墾在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主要做法是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核心,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推行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確保糧食產能。糧食安全,不僅要產量,更要保障質量。江蘇農墾大力發展物聯網,通過實時收集苗情、墑情、病蟲草害等信息,實現糧食的高產優質。在江蘇農墾米業集團,稻米的種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建立了可視化系統,實現了質量可追溯。“消費者通過移動終端,可以看到大米的種植加工過程,滿足了他們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江蘇農墾集團董事長李春江說:“農墾實現了與消費結構的對接,促進了農業增收、職工增效。”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墾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農墾局局長王守聰說,有效的農產品供給必須是安全優質的。多年來,農墾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要目標,一方面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流通體系的對接,完善農產品源頭監管、包裝配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實現農產品的可追溯體系建設。從發展方向上看,農墾要率先實現現代化,挖掘生產潛力,應釋放土地潛能,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實現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高精尖”與農業的無縫對接,為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創造條件。
對接市場,建設品牌農業的示范區。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農業產銷不對路,農產品大路貨多,“賣難”“買難”問題并存,曾以種糧為主的農墾面臨著“種什么”的新問題。在東辛農場的水產養殖園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南美白對蝦仔,像黑芝麻一樣游來游去。這是東辛農場專門為育苗場配備的視頻監測系統,水下的攝像頭能讓工作人員實時觀察蝦仔的成長狀況。讓“家”在熱帶海域的白對蝦“安家”連云港,一點也不容易。它們對生存環境十分敏感,要通過淡化養殖,使南美白對蝦能夠適應淡水環境,同時利用水質監測系統,密切監測pH值、水溫和氨氮技術指標。“南美白對蝦口感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花大力氣引進。”目前整個育苗場占地350畝,標準化育苗大棚65座,配套建有蝦苗淡化培育水體6萬立方米。東辛農場每年可以生產南美白對蝦培育蝦苗30億尾,創利600萬元以上。
李春江說,“過去農場的發展路徑依賴種植業,非種植業資源利用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江蘇農墾將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發展特色農產品,實現生產和市場的精準對接,推動了農墾的轉型升級。“下一步,要建設品牌農業的示范區。”李春江說,要增加高端有效供給,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推進農業供給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